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中国古代的监察、巡视与采风

 
 

  在信息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会想尽办法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中央与地方本为一体,两者关系密切,地方是中央的行政基础,中央需要统筹全局。因双方视野不同,因此在照顾全国各地尤其偏远地方会有天然的困难。中国古代从上至下的行政系统是中央管理地方最重要的途径,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手段与方法。
       监察
  最初,中央巡视地方官员均是临时设置,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和体系,事毕即回,向君主复命。秦以后,在临时巡视的基础上,历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察制度,“监察”二字最能体现其本来的职责,监是监督,中央对地方官员的所作所为进行监督、督促,利用中央的权威震慑地方官员,防止及惩罚其贪污、不作为等行为。察是察访,中央需要及时了解地方的情况,如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地方发生疾疫等涉及地方民众生计的重大事件,地方没有足够力量处置,甚至隐瞒。
  秦代每郡设监御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设刺史一人,部州为监察区,负责监察所在部州的郡国。这是一种在西汉正常行政体制——郡国并行制外另设的一种监察体制,主要监察各地强宗豪右和二千石官员,以中央规定的六条内容为监察事项。随着权力逐渐扩张,刺史逐渐向行政官转变。到王莽新朝改革时,州牧正式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并沿用至东汉,行政、军事、司法等权力握于一人之手,导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刘璋、刘焉以益州刺史而割据四川、重庆,刘表以荆州刺史占据长江中游广大地区,袁绍占领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几乎统一了北方。隋唐时期,刺史或太守均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监察职能则由其他官员承担。唐太宗贞观元年,按照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长官称为按察使,主要监察州县官吏的工作。开元二十一年分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又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采访处置使的职权甚重,除变革旧制须预先申报朝廷求得批准外,其余诸如罢免州刺史等事务,皆可自行处理,先行后奏,成为爆发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为平定安史之乱,唐代只能更加倚重节度使,使得藩镇割据成为困扰唐后期150年的严重问题。
  宋代地方官的监察,由通判负责。同时,皇帝还经常派遣转运使、按察使、观察使到各地去监察,这些都属于外任御史。转运使本来是管理财政的,但也兼任监察官吏。南宋时,地方监司官职权加重,安抚使称帅臣,宰相外出巡事时,虽说是典州,亦必兼此职。后来在安抚使之上设宣抚、制置二使,不领州而位在诸路帅臣之上,成为一路之长官。
  明清监察制度最为完善,据《明史·职官志二》所载:“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在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盐,茶马、巡漕、巡关、儹运、印马、屯田。师行则监军纪功,各以其事专监察。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职责范围遍布全国,总数110人,均为正七品官。品级低,但权限广,并直接向皇帝汇报,影响很大。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其制度设计有其合理性,历代均有设置并逐渐完善。
       巡视
  在正式监察制度外,历代统治者仍不断派出专使巡视地方。此类巡视均是因某事而临时差遣,是对监察制度的必要补充。
  早在尧舜时期,每5年率百官巡狩四方,考察所属部落政绩公德,形成“五载一巡狩”制度(《尚书·尧典》)。夏朝至春秋,天子开始巡视四方,《礼记·王制》说:“天子五载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后世亦继承下来,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巡行天下。
  除天子巡狩外,派遣专使代替君主巡视则是更加可行的普遍现象。齐景公时,司马穰苴将兵扞燕晋之师,以“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于是齐景公让宠臣庄贾往,因迟到而被司马穰苴斩首示众。这是古代监军的开始,起源原因和后代迥异,乃因将领希望借助君主代表增加威信。汉武帝虽然建立刺史制度,但仍会临时性地派使者巡视地方,如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春正月,曾派中大夫强等12人循行天下,“察吏治得失”。历代类似专使数量众多,此不赘述。
  “钦差”一词出现在官衔中出现于明代,如巡抚,官衔标准格式为“钦差巡抚某某等处地方都察院某某都御史某某人”,表明巡抚属于皇帝钦差代表。从明代巡抚产生亦可看出其钦差性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命懿文太子巡抚陕西,明显是临时差遣,事毕即回。宣德以后,巡抚成为各省常设。到清代,巡抚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而清代则出现专门的“钦差大臣”制度,清代钦差使团包括钦差、钦差的随带属员,以及钦差和随员的家人,还有巡捕官。钦差由皇帝选派,随带司员多由钦差挑选,巡捕官由督抚选派,服务于钦差大臣、负责执行钦差大臣各项命令。
       采风
  民间舆论也是中央政府特别重视、了解地方实况的一个侧面。
  采风是周代重要制度,亦称采诗。何休著《春秋公羊传解诂》记载周代有采诗制度,朝廷养了一些孤寡老人,称为“采诗官”,让他们摇着木制的铃铛到民间去采集诗歌。然后把采集来的诗歌汇集到朝廷的乐官那里,由乐官进行整理,朝廷也可以根据民间的诗歌来了解民情。《诗经》中《国风》部分就是从民间采集来的,从中可以看出约十五个诸侯国民间生活,“故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汉书·艺文志》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白居易有一首《采诗官》即是记此,“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后世采风逐渐失其本义,变为采集诗歌等文学素材。汉代设立乐府专门负责从民间收集诗歌,已经变为专门的文化机构。
  监察官员、专使巡视、民间采风,是中国古代中央了解地方,加强与地方联系的三种重要途径。派遣官员巡视地方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更多是及时准确了解各地的动态,可以更加迅速解决地方存在的问题。自古以来即有中央官员巡视地方,由临时差遣逐渐形成制度,后世这种制度越来越完善。在监督制度外,历代仍会派遣各类官员巡视地方,了解民间疾苦,及时处置救灾、救荒等任务,此类官员由皇帝直接派出,到清代形成固定的钦差大臣制度。民间舆论亦是中央了解地方的一个侧面,童谣、歌谣等以诗歌的形式表达民间的生活及期望。(陈长魁)

客服热线:市场招聘 0556-5347281、5347220(传真) 人事代理 0556-5347289、5347287(传真)
主办单位:安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地址:安庆市市府路7号人才市场大楼
服务邮箱:aqrczx@163.com 皖ICP备05022077号
技术支持:安庆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