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 近年来,安徽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
新华网:去年8月,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安徽召开,为包括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请问您对此有哪些认识和体会?
李锦斌:你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去年,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合肥召开。我理解,这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研判,科学指明了“新阶段建设什么样的长三角、怎样建设更高质量的长三角”。对于安徽而言,叠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地位作用更加突出、乘数效应更加彰显,我们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动力更强、底气更足。
2020年12月24日,安徽省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工作部署会议在合肥召开。(徐国康 摄)
去年,安徽省生产总值接近4万亿元,增速居全国第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这是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作出的重大决断,赋予了长三角区域在全国率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标兵重任。从安徽来看,有助于我们落地落实区域、城市、城区、县城、园区等五个层面的“区块链接”构想,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全面实现与沪苏浙等高对接,办成更多过去想办而没能办成的事情。去年,沪苏浙来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493个、实际到位资金达7490亿元,占全省利用省外资金比重的53.1%。这是党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打造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战略枢纽,进一步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对安徽来说,有利于我们发挥内陆腹地广阔的优势,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搭乘“长三角号”巨轮,更深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高效配置全球要素资源,加快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的重要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继续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一是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和资源共享,强化科技创新协同,推进长三角全域全面创新改革,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二是扬制造特色鲜明之长,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大带小、上下游、产供销”企业协同联保,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三是扬内陆腹地广阔之长,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四是扬生态资源良好之长,共同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环境协同防治,强化环保协同监管,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新华网:安徽创新活跃强劲,请问下一步如何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与沪苏浙一起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李锦斌:创新是安徽最靓名片、最强基因,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相继涌现出世界第一台VCD机、世界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世界第一台商用“量子显微镜”等多项全球之首,创造出世界最快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世界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等多项全球之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我们将按照中央的指示要求,携手沪苏浙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2020年12月8日,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揭牌暨研发中心竣工和制造基地开工仪式在合肥举行。(徐国康 摄)
一是优化区域平台布局,推动“多点发力”向“同频共振”转变。创新决定未来,关键在于平台。目前,安徽已经形成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省级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一室一中心”分平台,规划布局了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等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我们将以此为依托,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加快推动G60科创走廊建设,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和开放共享,协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创新平台的“加速度”成就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
二是优化技术攻关机制,推动“单兵作战”向“联合攻坚”转变。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攻下了就是“国之重器”,攻不下就是“国之命门”。目前,安徽牵头承担了15项涉及长三角合作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正协同推进16项长三角联合攻关专项。比如,沪皖共同研制的陶铝新材料,已应用于C919国产大飞机等多个领域;宝武马钢生产的时速320公里高速车轮出口德国,让国际高铁车轮市场有了“中国造”。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重点领域,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方式,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力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
三是优化产业创新协同,推动“钱变纸”向“纸变钱”转变。科技破难题,产业做文章。目前,我们已形成以“铜墙铁壁”为重点的传统产业、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新兴产业、以“融会观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以“大智移云”为引导的数字产业,沪苏浙皖总投资2200亿元的合肥长鑫晶圆制造基地项目一期已完成投资420亿元,以安徽创新馆为载体的“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大市场正在加快建设。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走“科创+产业”发展之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共建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联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让科技之花结出更多产业之果。
新华网: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请问安徽如何强化与沪苏浙生态环保的联防联控,共同建设美丽长三角?
李锦斌:大家都知道,安徽生态环境良好,被誉为长三角的“后花园”。近年来,我们坚定践行“两山”理念,携手沪苏浙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纵深推进以“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为主体的“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具体来说,主要是打好“三战”。
一是联手打好长江生态保护攻坚战,以“铁腕治江”破解“化工围江”。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长江经济带是长三角的支撑,安徽兼具“两长”,责任重大。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开展沿江千里踏察,点对点解决中央环保督察问题,实打实贯彻长江十年禁渔令,实现建档立卡、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四个100%,历史上首次全面消除长江安徽段国考断面劣V类水体,水质优良比例达90%、创造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如今行走在安徽长江两岸,你会看到一边是留白,生产岸线大幅退后;一边是增绿,生态岸线持续推进,昔日几近绝迹的江豚频频亮相,被誉为地球上最艰难迁徙的鸟类“蓑羽鹤”首次现身安徽。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严格落实沿江“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大力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骆岗生态公园,协同开展“十年禁渔”跨区域联合执法,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2020年3月16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马鞍山市陈家圩调研督导长江岸线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工作。(吴文兵、李博摄)
二是联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用“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坚持污染防治攻坚战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0%,PM2.5平均浓度下降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2.9%、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工农业、生活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凭借生态优势,安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从有口皆碑的宁国山核桃,到美颜养生的霍山石斛,再到奉为国礼的岳西翠兰,老百姓真切享受到了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未来,我们将一以贯之绷紧“生态弦”、走好“两山路”,深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互商,推动省内外跨界水体河(湖)长交流协作,合力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固废危废,与沪苏浙共同开发一批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合作创建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含绿量”成为“碳汇量”、更具“含金量”,让长三角的“后花园”变成全中国的“大花园”。
三是联手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动战,让“要我保护”变成“我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要“长治”也要“常治”。我们首创林长制改革,加快建设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推动林长制改革走向全国;加强与沪苏浙河湖长协同联动,确保每一条河、每一个湖都有生态“管家”;与浙江共同谋划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下一步,我们将把“新安江模式”推广到全省重点领域和森林、湿地、耕地、空气等生态领域,随着生态文明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富一方百姓是政绩,养一方山水也是政绩”的发展观深入人心。
新华网:去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获批。请问目前建设成效如何?下一步如何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与沪苏浙合作,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李锦斌:去年,中央批准设立安徽自贸试验区,是对安徽的深情厚爱,圆了江淮儿女的多年夙愿,在我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作为“新晋”的自贸试验区,我们倍加珍惜,以开局就是决胜、起步就要冲刺的精神状态感恩奋进。揭牌5个月来,我们对标国内外最高标准,全方位借鉴吸收、项目化推进落实、快步伐建设起势,实现了自贸区“一个月内基本成型、两个月内步入轨道、三个月内形成成果”。截至今年1月底,区内新设立企业3462家,京东全球超级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签约入驻、总数达362个,协议引资额2959亿元。在此带动下,去年全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元。
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合肥正式揭牌。新华网发
自贸试验区是我省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我们将加强与沪苏浙自贸区等联动发展,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特色,以可复制可推广为要义,把能放权的放到位,能改革的改到底,能服务的服到家,力争通过若干年努力,实现大器“皖”成、后来居上。一是更加注重差异化探索,把“安徽试验”变成“全国经验”。吃干榨尽改革自主权,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化、贸易高质量发展、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大胆试、大胆闯,为全国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二是更加注重制度型开放,把“今日资源”变成“明日资本”。坚决摒弃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发展的传统思维,注重在消除政策壁垒、简化程序、减少干预、放开准入上塑造新优势,实现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目前我们已初步形成制度创新举措31项。三是更加注重国内外联动,把“各美其美”变成“美美与共”。高水平举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展会,积极参与并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促进合肥中欧班列在长三角更好发挥作用,去年合肥中欧班列开行568列、增长35.2%。同时,及时总结合肥、芜湖、蚌埠三大片区成熟经验,向其他板块和园区全面推广,实现“试在片区、用在安徽、服务全国、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