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要闻

中共安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安庆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安庆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根据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部署,结合安庆实际,就制定安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庆建设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们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实施了一系列补短板、强弱项的重大工程,办成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难事,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安庆特色的创新模式,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变化。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比2015年净增10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企业数量突破10万户,比2015年翻了一番以上。产业格局实现历史性变化。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首位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增强,以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为标志的“安庆制造”蓬勃兴起,以集友、玉禾田、华业香料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安庆板块”雏形显现,产业体系重塑取得关键性突破。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变化。合安高铁、岳武高速、望东长江大桥等建成通车,天柱山机场改扩建顺利实施,县县通高速、县县通一级路基本实现,安庆由曾经的“边城”向区域性交通枢纽迈进;华阳河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下浒山水库等重大工程建成投用,长期以来影响发展的瓶颈制约极大消除。中心城市实现历史性变化。建成区从“十二五”末85平方公里扩大到155平方公里,老城大改造、新城大配套全面推进,大街小巷整治一新,安庆古城展现新貌,“8828”油气管线穿城而过的安全隐患彻底消除,汛期“家里进水、城市看海”成为历史,博物馆、会展中心、城市高架和一批新学校、新医院、城市综合体拔地而起,城市环境显著改善,全国文明城市实现蝉联,城市能级加速质变。农村面貌实现历史性变化。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67.6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个国家级贫困县高质量摘帽,“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贫困地区面貌根本性改观,岳西县典型案例经验在全国推广。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1127个、“四好农村路”1.6万公里,“组组通公路、户户安全水”全面实现,小水电自供区全面接入大电网,“三大革命”成效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村级集体经济走在全省前列。改革开放实现历史性变化。在全省率先试点林长制并形成“六个一”创新模式,农村“三变”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扎实推进,市级融媒体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覆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成效显著,营商环境大幅改善。获批综合保税区等5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列入港口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和区域重点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变化。美丽长江(安庆)经济带建设全面推进,“三大一强”“五清四乱”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沿江湖泊围网全部拆除,长江禁渔“六无四清”全面完成,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均居全省前列,三大保卫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变化。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优秀试点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形成“单元长联防长”“五大清仓见底”等创新模式。创新推出大安全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系机制不断健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群众安全感指数跃居全省前列,获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民主法治建设实现历史性变化。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主导作用充分彰显,危化品安全管理、林长制等地方性法规全面实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有效发挥,市委书记领衔督办市政协“一号提案”实现制度化。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法治安庆建设取得新进展,领导干部述法等制度全面实施,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全省领先。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加强,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历史性变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巩固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扎实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制度全面推行,党内政治监督谈话制度扎实实施,基层党建“岳西经验”“黄铺经验”全省推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有效遏制,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有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安庆八问”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影响深远,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不断提振,在“六稳六保”、脱贫攻坚、抗洪救灾、森林防火、信访维稳、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展现了新气象、创造了新业绩。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安庆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2.我市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庆的新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安庆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重构,有利于我市依托多层次产业承接平台,吸引国内外资本和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我市发挥交通枢纽、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激发内需潜力,打造商品和要素循环畅通的战略链接;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利于我市发挥左右逢源、左右逢“群”双优势,加快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提升发展位势。同时,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任务依然艰巨,科技创新短板亟待补齐,营商环境改善还需加力,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干部队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水平还很不足。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方位新机遇,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牢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全面开启现代化美好安庆建设新征程。

3.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展望二0三五年,我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建成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高地、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消费中心、践行长江大保护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样板、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幸福家园;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新提升,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安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安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面绿色转型树立新样板,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安庆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机制高效运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全面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协调发展实现新跨越,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百分之七十,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平安安庆建设达到新水平,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人民美好生活谱写新篇章,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安定和谐,奋力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庆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庆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贯通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实体经济主攻方向。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完善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创新服务企业方式和制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长三角一体化,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的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和带动皖西南、辐射皖鄂赣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进百强、上台阶”总体目标,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百强市行列,到2025年达到40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4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经济强县(区)建设取得突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和发明专利实现全覆盖,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主要创新指标实现倍增。首位产业创新链条基本建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水平实现新跨越。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主体更加活跃。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成为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最优的城市之一。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作用充分发挥,进出口总额翻一番以上,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跨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更大步伐,安庆优秀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跨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不断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水、土壤、森林、湿地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人民生活品质实现新跨越。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达到4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治理效能实现新跨越。法治安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市域治理“安庆模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成为全国平安建设优秀市、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

二、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战略牵引,深入推进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制造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数字安庆,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7.坚定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推进科技、教育、产业、金融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耦合,建设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活力迸发的一流创新生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规上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四大行动”,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群。实施科创平台建设工程,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组建“企业主建+高校院所参加、高校院所主建+公司运营+基金投资、技术攻关+企业承接”等创新联合体,建设高水平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中试基地,争创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科创产业园。支持筑梦新区系统布局重点领域研发机构,完善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功能,引领市域各开发区科创园、孵化器一体化发展,着力建设科技创新综合体、数字产业集聚区、未来产业策源地。实施“百家高校院所进千企”计划,主动对接省“四个一”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探索实行核心技术“揭榜挂帅”“研发众包”模式,实施汽车、化工新材料、医药、智能装备制造和未来产业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高端产品。建设线上线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探索实行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利益分享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布局“专利池”平台和知识产权融资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快速协同保护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构建科技金融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健全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建立第三方科技项目选择和评价制度,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8.建设产业链高效协同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推进首位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强化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施千亿产业引领工程,充分发挥江淮、振宜、雷萨等整车企业龙头带动作用,继续加大整车企业引进培育力度,形成50万辆整车产能,带动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电子发展,建成汽车千亿产业集群;推进安庆石化转型升级等重大项目,大力发展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纤维、复合材料、电子化学品,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聚集度,建成化工新材料千亿产业集群。支持装备制造、医工医药、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绿色包装、医卫制品等产业做大做强、做特做精,形成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一批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实体经济领军力量,打造10家左右百亿级“群主”企业、“链长”企业和一批行业“冠军”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完善质量管理、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围绕研发创新、设计创意、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叫响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形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9.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开发区争先进位工程,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和增长极。到2025年,安庆经开区、安庆高新区建成千亿园区,进入全省开发区前列,打造长江中下游一流开发区;桐城经开区工业产值达到800亿元,怀宁经开区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望江经开区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宿松、潜山、太湖、宜秀经开区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岳西、迎江、大观经开区工业产值突破百亿, 桐城经开区进入全省开发区“二十强”,怀宁经开区跻身全省开发区“三十强”,其他县(市、区)经开区在全省开发区位次显著提升。坚持招商引资“第一要事”,提升专业化招商能力,聚焦“群主”企业、“链长”企业和创新平台,开展全产业链招商,促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推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鼓励开发区整合或托管区位相邻、产业相近的乡镇工业集聚区,打造产业综合体。积极推进与省农垦集团战略合作,推动国有农场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打造智慧园区。鼓励市内开发区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支持各开发区与沪苏浙开发园区合作共建,共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完善开发区产业项目投融资体系,设立产业基金,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广“标准地”制度,创新科创产业用地制度,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加快培育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亩均效益和创新产出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加快形成精简、统一、高效的服务架构,打造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营商环境。

10.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专业化和高端化为方向,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商务咨询、新型专业市场、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依托安庆会展中心等场馆设施和我市主导产业、特色资源,做好“无中生有”文章,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形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会展经济生态圈,建设长三角地区会展名城。以高品质、多样化为方向,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培育具有安庆特色的服务知名品牌。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1.加快数字化发展。实施数字经济培育工程,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跻身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先进行列。发展壮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引进一批具有重大牵引性大企业、大项目、大平台,推进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灯塔工厂、工业互联网、数字农业发展,培育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智慧物流、数字文化、在线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打造数字经济特色小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泛在、融合、智能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5G网络深度覆盖,加快实现IPV6和工业互联网规模化部署,促进“安庆云谷”算力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城市大脑”和“工业大脑”赋能扩面。坚持市县一体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推动数据资源归集整合、开放共享,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12.提升服务强军兴军能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深化资源要素共享,强化政策制度协调保障,助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推进一批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项目。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现代人民防空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常态化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13.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宜城英才集聚工程,创新育才引才用才方式和制度,推进“蓝领入宜”“大学生入宜”“海归入宜”,大力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打造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深化与国内一流高校合作,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支持安庆师范大学引进高精尖人才,重点建设面向首位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的学科院系,培养我市急需人才。支持市属高校建设理工类、医学类、师范类本科院校,提高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深化职教集团化改革,重塑专业学科群,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定期开展全市职业技能大赛,培育壮大“宜城工匠”队伍。完善人才政策,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服务生态,更好地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

14.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与长三角城市金融合作,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丰富金融业态。实施产业金融协同发展工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综合运用各类债证融资工具,引导金融资本重点支持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发挥政府性担保机构增信功能,加快信用体系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信息信用信贷联动。深化金融综合监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支持体系,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服务产业发展。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打造融投建管一体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实体,实现实体经营与资本运营交叉融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渗透,引领首位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力争“十四五”末上市企业达到30家以上,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

三、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战略牵引,深入推进协调发展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完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县城综合承载力、农村产业竞争力、安庆文化软实力,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安庆担当。

15.推进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建设现代化智慧化生态化城市。优化城市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滨江CBD、集贤关片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高铁新站区、高新区拓展区等产业承载区,打造皖河新港区等开放新片区,建设城市大外环,打造美好大宜城。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提升水电气热供应能力,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城市更新,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旧工业区和城中村改造,优化教育、卫健、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及社区、警务等机构布局,扩大公园绿地、停车场、充电桩、快递柜等设施覆盖面,提升宾馆、商超、菜市场及新型商务业态,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持续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打造滨江、环湖、傍山景观带和城市天际线,彰显宜居城市风貌。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16.加快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增强消费基础性作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实施消费中心建设工程,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重、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激发市场消费活力,加快打造长江中下游重要消费目的地。推进消费品牌升级,发挥跨境电商等平台作用,扩大优质产品进口,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新品首发,推进老字号产品创新,丰富“安庆产”精品供给,促进优质消费资源集聚。推进消费设施升级,加强名店、名品、名街联动,打造老城区、东部新城、北部新城等核心消费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优化提升专业大市场。推动消费供给升级,打造时尚消费,培育安庆特色“购物节”“时尚周”“消费展”。推进消费模式升级,发展线上消费、无接触零售、夜间经济等,积极发展“新型批发大市场+物流园区+生产配套基地”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商贸业态。支持各县(市、区)发挥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和文旅、体育、休闲、康养等消费目的地。完善和落实消费促进政策,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塑造安全友好消费环境。

17.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实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工程,依托京港大通道、长江黄金水道、高等级公路网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等平台,深度融入全国大市场,实现与“一带一路”战略无缝对接。加快打造高铁新站区、皖河新港区、综合保税区等战略性物流基地,建成海吉星、宿松新发地、皖西南现代物流产业园等物流园区,打造一批现代化专业化物流集散中心。积极参与长三角港口联盟建设,打造江海联运枢纽,加快建设中欧班列安庆支线、长风港和皖河新港铁路专用线,大力发展铁路货运、铁水联运、多式联运,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积极发展空港物流。大力发展保税物流、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推动网络货运集聚发展,加快构建智慧物流体系。大力培育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支持南翔集团等重点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通过跨界融合、并购重组、特许加盟等方式,加快实现规模扩张、业态提升,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商贸流通市场主体。加快完善县乡商业网络,推进仓储、冷链、支付结算等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实现县域大型公共冷链全覆盖,打造覆盖城乡的现代流通体系。

18.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实施市域一体化发展工程,健全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各县(市)向心融合发展,形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构建一体化产业链,聚焦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等首位产业,发挥主城区生产制造、创新研发的主导作用,引导各县(市、区)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跨领域融合,实现梯次布局、链条配套,并打造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提升我市产业整体竞争力。构建一体化交通圈,加快打造市域“五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四纵两横”一级公路网、“两纵三横”铁路网,形成市与县、县与县之间快捷交通网络,实现一小时通勤圈。构建一体化协作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打造沿江产业带,以京港大通道为纽带打造合安九产业带,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纽带打造生态产业集聚区。构建一体化城乡统筹示范区,在主城区城郊乡镇率先开展城乡一体化创新试点,支持各县(市)因地制宜开展试点示范,引领我市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19.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标现代化城市推进县城建设,支持桐城打造安庆与合肥之间的节点城市,怀宁依托高铁新站区打造安庆城市副中心,望江依托皖河新港区加快与主城区同城化发展,潜山、岳西、太湖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宿松建设省际毗邻区节点城市。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全面提升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形成一批专业镇、特色小镇,打造桐城新渡、怀宁马庙、潜山源潭、望江鸦滩等一批“明星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吸引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奋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强县。

20.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工程,坚持用抓工业的思维和力度抓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生产布局优化调整,壮大粮油、畜禽、水产等产业规模,提升茶叶、瓜蒌、蓝莓、油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一县一业”“一县一特”全产业链,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推进绿色种养、精深加工,加强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百亿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坚持科技强农,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等院校合作,打造农业科创平台,推进精深加工农产品研发,开展特色种养“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建成长三角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补链强链,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21.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重要位置,实施美丽乡村升级工程,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发展,留住田园乡愁。加大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支持山区偏远乡镇建设连接县城快速通道,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促进资源向农村倾斜。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三大革命”,继续实施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计划,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支持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

22.加快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落实公共利益征地相关制度规定。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闲置、废弃及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复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

23.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防止返贫、应对相对贫困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体制机制,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分类做好脱贫攻坚政策统筹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防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四带一自”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优化完善市内县域结对帮扶、优势互补新路径,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深化“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实现培育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

24.加快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强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动各县(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覆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建强用好市县融媒体中心,推动市级媒体传播力走在全国地市级前列。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安庆学习平台。高水平办好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和“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利用,争创国家级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 推动小说、诗歌、书画、杂技、音乐、稀有剧种等文艺全面繁荣。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品实现形式,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挖掘红色文化、古皖文化、桐城派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聚焦安庆人民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生动实践,持续推出戏剧、纪录片、视频、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安庆标识的文化品牌,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智慧旅游、民宿经济,推出面向长三角文化旅游等高水平会展活动,提升“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等文旅品牌,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强市。

四、以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为战略牵引,深入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5.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打造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庆)经济带。深化“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落实“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提升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一体推进治污、治岸、治渔,积极参与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加强沿江湿地和华阳河湖群生态保护修复,严格落实长江江豚保护条例,加强江豚等重点水生物保护,打造全国一流江豚自然保护区。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

26.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格落实“三线一单”,深化生态补偿制度改革。制定实施我市二○三○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结构,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推进风能、太阳能利用,实施桐城、岳西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建成天然气宜南线、城西线等项目,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城全覆盖。加快推进石化、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构建现代化绿色生态经济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示范创建活动。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27.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提升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强化“五控”措施,实施“一季一策”“一县一策”,加强细颗粒物控制,加强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协调减排,消除重污染天气,实现2025年空气质量达二类区标准。强化河湖长制,常态化开展“五清四乱”专项整治。实施工业园区污水全收集和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消除城区劣V类水体和县城黑臭水体,实现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和修复。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基本实现固废、危废处置不出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28.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巩固深化“六个一”创新成果,健全“五绿并进”体制机制,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落实《安庆市实施林长制条例》,深化“林长+检察长”制度,健全林长履职机制,推进林业治理模式系统性、深层次构建。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打造长三角区域生态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地规范管理,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攻坚行动。深化与中国林科院等战略合作,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支撑作用,完善林业政策支持体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金融创新,培育壮大林业经营主体,建设区域性林业产业集群。

五、以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战略牵引,深入推进开放发展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和区域市场参与国际国内合作,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链接。

29.实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五个区块链接”中找准安庆位置,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弱项短板,加快实现与沪苏浙“六个一体化”,在长三角中心区和区域重点城市建设中展现安庆担当作为。积极参与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流动。深化园区合作共建,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支持省际合作园区共建园中园、发展飞地经济,实现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项目组团式承接。积极与沪苏浙地区建立友好城市、友好县区、友好单位,建立干部双向挂职、跟班学习、实践锻炼等机制。全面学习浦东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上的先进经验,加快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参与共建长三角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一体化防洪体系,推进文教卫体养等领域开放合作,促进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共享。坚持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积极复制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经验。积极推进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

30.加快打造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实施交通枢纽建设工程,一体推进空铁水陆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京港大通道和沿江大通道重要交通枢纽。推进“轨道上的安庆”建设,建成安九高铁、六庆铁路,力争开工宿望宣铁路,推进武安杭、北沿江铁路前期工作,谋划市域铁路建设,加快实现“县县通高铁”。加密扩容高等级公路网,建成德上高速桐城段、岳武高速东延线、太蕲高速,推进北沿江、安庆环城高速等建设,谋划推进太蕲高速东延线、太天舒高速、固景高速南延线,实施国省道改造升级,推进海口、望江、宿松过江通道建设。实施“通江达海”重大项目,推进长江安庆至南京航道整治、长风港二期、皖河新港等重大项目,建成进港铁路专用线,提升石门湖及皖河干流、华阳河、江淮运河等内河航道功能。完善安庆机场航线网络,推进县域通用机场建设,打造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

31.推动开放平台联动发展。实施开放平台拓展工程,高标准建设综合保税区,打造加工制造、物流分拨、销售服务、研发设计、检测维修“五大中心”,加快建设长江中下游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关监管区。全面推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建立线上与线下协同、产业链和生态链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新型贸易体系,建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提升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功能,争创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建设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产业园,完善汽车后服务市场产业链。推进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规模化运营,打造进口粮食加工分拨中心。积极申报水果、肉类、植物种苗等指定监管场地和快递类海关监管场所,支持桐城、怀宁申建B型保税物流中心。

32.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健全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加快培育出口企业集群,打造一批创新型外贸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支持企业建设出口产品海外仓。加大国际化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支持优势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提升竞争能力,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等投资合作,提升“走出去”规模和水平。支持外向型企业布局国内销售网络,加强渠道和品牌建设,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内贸外贸、线上线下一体融合。

33.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营商环境创优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市场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进政务公开,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打造升级版“皖事通办”平台安庆版,实现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纵深推进“双四”行动,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服务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主动融入安徽自贸区建设,复制推广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经验,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六、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战略牵引,深入推进共享发展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挥政府性资金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教育、卫生、文体、养老、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力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34.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完善工资制度,健全高校科研院所薪酬激励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积极发展慈善事业。

35.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受灾群众、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完善新就业形态支持政策。全面推行企业用工需求、劳动力供给“两清单”,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建设,多措并举化解“招工难”。

36.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行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基础教育创优工程,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教师、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持续深化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水平,安庆一中打造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教育集团,安庆二中、安庆四中建成全省一流的教育集团。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优质名校合作办学,共建长三角教育人才服务联盟。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支持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市,探索双元制和学徒制。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本地高校积极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技能型大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加快发展在线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37.实施健康安庆建设行动。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升工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统筹推进传染病、重大疾病、职业病危害防治,推进医防协同创新。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成省级区域性传染病救治中心,提升药械检验检测能力,强化应急物资战略储备,提高局部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推广智慧医疗、远程医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大力培育和发展名医、名科、名院,支持市立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海军安庆医院等重点医院与国内医学高校和知名医院合作共建,打造一批省内一流综合性医院,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深推“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模式,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市县联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积极发展健康产业和体育产业,促进全市人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38.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培育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完善新城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推行“嵌入式”社区养老。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全国养老改革示范基地、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和皖西南康养基地。

39.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序衔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和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七、以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动仗为战略牵引,统筹发展和安全

认真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实施“1+9+N”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程,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为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庆建设筑牢安全屏障。

40.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落实市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分领域完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增强苗头性、潜在性风险主动发现、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全方位防控各领域重大风险。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国家安全制度体系,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把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化反渗透反颠覆反间谍反邪教反恐怖斗争。

41.确保经济安全。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证能源安全。稳妥有序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

42.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持续开展“铸安”行动,扎实推进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市。深化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建立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体系,提升安庆高新区本质安全水平。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药品药械质量、价格监管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健全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控机制。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森林防灭火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华阳河蓄滞洪区安全、下浒山灌区、菜子湖流域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万亩圩口堤防达标等重点项目。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专常兼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建设跨区域协作救援基地、皖西南应急保供物资储备中心和皖西南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推进安全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不断提高全社会安全防范意识和人民群众应急自救技能。

43.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安庆版,推广“六尺巷”“乡贤”“三孝”调解工作法,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推进市县乡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建设,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巩固拓展“深重促”专项行动成果,清理信访积案,规范信访秩序,提升工作质效。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市。持续深化平安安庆建设,机制化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创建全国平安建设优秀市、全国禁毒示范市。

44.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大安全、微治理、集结号、大调解、数字化为抓手,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市域治理模式。健全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提升网格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工作。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明责赋权增能减负,完善“乡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建立市直、区直干部到街道、社区兼职或挂职制度,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

八、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庆的强大合力。

45.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领导班子决策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有关重要论述制度机制,坚决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政治要件的贯彻落实,做到必须有贯彻意见和措施、必须每年向上做出情况专报、必须加强定期不定期督查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巩固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成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深化政治巡视巡察,推动党内政治监督谈话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各项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6.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各级人大依法视察、调研监督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沟通联络、教育引导和服务机制,把社会各界人士更好地凝聚起来、发挥作用。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进法治安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47.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完善动态调整修订和监督考核机制。聚焦20项重大工程和13个国字号品牌,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督查考核,确保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市“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同心同德,顽强奋斗,不断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庆建设新局面!

客服热线:市场招聘 0556-5347281、5347220(传真) 人事代理 0556-5347289、5347287(传真)
主办单位:安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地址:安庆市市府路7号人才市场大楼
服务邮箱:aqrczx@163.com 皖ICP备05022077号
技术支持:安庆热线